您好,欢迎访问jinnianhui | 金年会!
10年专注环保设备研发制造 环保设备系统设计\制作\安装一条龙服务
全国咨询热线:400-123-4999
当前位置: 金年会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金年会2024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研究报告

作者:小编 时间:2024-09-02 19:50:26 点击:

  金年会综合电力设备商是指那些专注于为电力系统提供从发电、输电到配电和储能等各类设备和技术解决方案的企业。这类企业不仅生产和销售传统的电力设备,还逐渐拓展到新能源设备、智能电网技术等领域。综合电力设备商在电力系统的各个环节中起着关键作用,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帮助电力企业实现高效、安全的电力生产与传输。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转型和电网智能化的推进,综合电力设备商的作用愈加重要。

  根据产品功能和技术特点,综合电力设备商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可以分为五大类:首先是发电设备,包括传统的燃煤、燃气发电机组和新能源设备如风电、光伏设备等;其次是输电和配电设备,如变压器、断路器等,这类设备确保电力从发电端高效地输送到终端用户;第三类是电力控制与保护设备,用于电力系统的监控和故障保护,保障系统的安全运行;第四类是快速增长的储能系统,主要用于平衡电力供需,当前主流技术包括锂电池储能和液流电池储能;最后是智能电网和电力监控系统,这类产品通过物联网技术和自动化系统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优化电力调度和能源管理。

金年会2024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图1)

  综合电力设备商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技术集成与创新能力,这些企业能够将发电、输电、配电、储能等技术有效整合,提供全面的电力解决方案;其次是推动能源转型的关键角色,它们通过提供新能源设备和储能技术,帮助实现电力系统的低碳化和清洁化;最后是依赖政策推动的市场机遇,全球各国的能源政策,如碳中和目标、智能电网建设等,为综合电力设备商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续增长的需求。

  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该行业的主要任务是满足工业化初期的电力需求。最早的电力设备主要集中于传统的发电设备和输配电设施,如发电机、变压器和配电柜等。这些设备为当时的工业和城市化进程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能源支持,奠定了现代电力网络的基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电力需求迅速增加金年会,促使电力设备商不断扩展其产品线世纪中期开始,变压器、断路器等输配电设备逐渐成为电力设备商的重要产品。这一时期的技术进步显著提升了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效率,为全球电力网络的扩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进入21世纪,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对综合电力设备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各国逐步推动能源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设备开始逐步被新能源设备取代。电力设备商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一趋势,迅速调整其产品组合,逐步涉足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并开始研发储能系统,以应对电力供应的波动性和需求的多样化。

  自2010年以来,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显著增加,进一步推动了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企业开始大量投资风电、光伏设备以及储能技术等新兴领域。与此同时,随着智能电网技术的发展,电力设备商也开始关注如何将传统设备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以提高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与跨行业合作,许多企业在储能系统、智能电网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从而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

  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下,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技术的先进性上,还包括在新兴市场中的战略布局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行业内的领先企业纷纷通过并购、合作与创新,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并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方向。

  千际投行认为,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历程体现了其对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未来,随着能源转型的进一步深化和全球电力需求的持续增长,综合电力设备商将在推动全球能源结构优化和电力系统现代化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综合电力设备商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特别是在中国和美国等新能源政策推动的地区,企业的业务从传统发电设备扩展至风电、光伏和储能设备。2022年,全球储能市场迎来了爆发式增长,储能系统在电力调度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综合电力设备商不仅提供硬件设备,还逐步扩展到集成电力系统的设计与服务,例如提供一体化能源管理方案。

  在储能系统方面,技术进步推动了成本的下降,提升了综合电力设备商的盈利能力。例如,2023年储能系统的成本同比下降了8%,使得储能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落地。尤其是在中国,随着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双碳”目标的实施,储能设备商的市场需求大幅增加,行业的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将以超过40%的年增长率继续扩大。

  综合电力设备商的收入近年来显著增加。以国内市场为例,2022年电力设备商的营业收入增长了66.8%,其中储能系统的收入同比增长222.7%,达到了101.3亿元。新能源发电设备、储能逆变器等高增值产品成为企业收入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此外,企业的全球化布局也进一步推动了市场扩展,尤其是在海外市场,如美国和欧洲。预计到2025年,全球综合电力设备市场的规模将突破千亿,其中储能系统的年装机需求将达到313GWh。这为综合电力设备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会,特别是在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的推动下,未来几年的行业收入增速有望继续保持在20%以上。

  近年来,综合电力设备商经历了从传统发电设备到新能源发电和储能系统的快速转型。受益于全球能源结构调整以及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激增,这类企业的收入显著增长,尤其是在储能技术的发展带动下,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全球主要市场(如中国、美国和欧洲)在政策推动和技术创新的双重作用下,综合电力设备商实现了稳步扩展金年会。2022年,行业整体收入大幅提升,储能系统成为收入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展望未来,随着储能技术的进一步成熟以及智能电网的广泛应用,综合电力设备商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预计到2025年,行业的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储能系统的装机容量大幅增长。新技术如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同时政策支持和全球电力基础设施升级也将为行业带来持续的增长机会。

  综合电力设备的产业链可以分为多个类别的公司:能源供应公司,包括煤炭和天然气的开采与供应商;发电公司,涵盖传统发电和新能源发电企业;电力设备制造公司,包括输配电设备和电力控制设备的生产商;电力消费行业,涉及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化工等高耗能行业的企业。这些公司共同构成了综合电力设备的完整产业链。

  中国电力设备产业链上游为原材料及仪器,包括钢材、电子元器件、有色金属、仪器仪表、绝缘件、橡胶塑料等;中游为电力设备,包括电力一次设备和电力二次设备;下游应用于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水力发电、生物质能发电、核能发电等领域。

金年会2024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图2)

  电力设备的应用贯穿整个电力产业链,为电力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随着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持续增长以及电力装备智能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电力装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4-2029年中国电力设备市场需求预测及发展趋势前瞻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1.01万亿元,累计增长9.6%。中商产业研究院分析师预测,2024年中国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营业收入将达到12.53万亿元。

  随着全球电力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电力设备行业的迅速发展,综合电力设备的交易市场和相关工具日益多样化。当前,企业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电力设备的采购、管理和销售,从在线平台到线下展会,从二手设备市场到金融服务,交易方式和管理工具的广泛应用有效提升了行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在现代数字化经济中,在线交易平台为电力设备的买卖提供了便捷的渠道。B2B平台如阿里巴巴、环球资源和中国制造网,专门为电力设备行业服务,提供从发电机、变压器到开关设备的广泛产品。这些平台不仅有助于买卖双方的高效匹配,还支持跨境交易,扩大了市场覆盖面。此外,京东和天猫等大型电子商务平台也开始涉足电力设备的销售和采购服务,进一步推动了在线交易的普及。

  线下交易场所同样是电力设备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国际电力电工展(EP China)和电力电工展览会(MEE)等行业展会,不仅是展示新技术和产品的理想场所,也是进行电力设备交易的重要渠道。这些展会汇集了行业内的顶尖企业和专家,为设备买卖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和交易的机会。此外,二手设备拍卖会也是电力设备交易中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在企业需要处理库存或淘汰设备时,这类拍卖会可以有效地实现设备的二次利用。

  在电力设备的采购和管理过程中,现代企业越来越依赖先进的管理工具来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ERP系统,如SAP和Oracle ERP,帮助企业在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事务中实现全面的资源优化。此外,SCADA系统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设备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使企业能够快速响应运营中的任何问题,优化设备的运行效率。资产管理软件,如IBM Maximo和ABB Asset Suite,则专注于设备生命周期管理,从维护、检测到更新,确保设备的长效稳定运行。

  随着电力设备行业的成熟,二手设备市场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交易领域。闲鱼、58同城等平台提供了二手电力设备的买卖服务,满足了市场上对经济型设备的需求。与此同时,一些公司专门从事电力设备的回收和再制造,通过提升二手设备的质量和性能,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的循环经济发展。

  在电力设备交易中,金融服务发挥着关键作用。设备融资租赁服务,如工银租赁和国银租赁,帮助企业在资金不足时获得所需设备,降低了资本支出的压力。此外,专门针对电力设备的保险产品和风险管理工具,也为企业提供了应对设备损坏或事故风险的保障,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为了更好地理解市场趋势和竞争动态,企业往往依赖于市场分析和咨询服务。IHS Markit、Frost & Sullivan等公司提供的市场研究报告,深入分析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和竞争格局,为企业制定战略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千际投行认为,综合电力设备交易市场的多元化和交易工具的创新极大地提升了行业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随着数字化和全球化的深入,在线平台、管理工具和金融服务将在未来进一步整合,为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金年会2024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图3)

  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是电力设备需求的核心来源。随着全球各国推动电力基础设施升级、新建发电站、输配电网络扩建,以及老旧设备的更换,电力设备的需求持续增长。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对电力基础设施的投资大幅增加,从而带动了对发电设备、变压器、开关设备等的需求。

  全球范围内的能源转型,特别是向可再生能源的过渡,如风能、太阳能、水电等,极大地推动了对专用电力设备的需求。可再生能源发电站的建设需要大量的逆变器、储能系统、智能电网设备等,此外,为了配合可再生能源的并网,还需要进行输配电网络的升级改造。

  随着工业4.0的推进,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制造对电力设备的需求显著增加。自动化生产线、智能工厂、机器人系统等需要高度可靠的电力供应和控制系统,这推动了对配电设备、变频器、电机、PLC控制系统等的需求。

  全球城市化进程和智能城市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电力设备需求。城市基础设施的扩展、智能交通系统金年会、智能楼宇、智慧照明等项目都依赖于大量的电力设备。这包括配电网升级、电力监控系统、充电桩设施以及各种智能电力终端设备的需求。

  随着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能源存储技术的进步,以及电动交通的普及,对电力设备的需求显著增加。电动汽车充电站、充电桩、快速充电设备、以及储能电池系统都对电力设备提出了新的需求。此外,电动交通系统本身需要大量的电力设备支持,如轨道交通中的电力驱动系统和供电设备。

  政府政策和法规对电力设备需求也有重要影响。各国政府在推动能源效率、减少碳排放、促进绿色能源等方面出台的政策,推动了老旧电力设备的更新换代,以及对高效节能设备的需求。同时,环保法规的严格执行也促使企业升级设备,以符合新的环保标准。

  现有电力设备的老化和定期维护也是需求的重要来源。为了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企业和公共设施需要定期维护和更换老化的设备,这不仅包括发电和输配电设备,也包括控制系统和安全设备

  原材料成本:电力设备制造所需的原材料,如钢材、电子元器件、有色金属等的价格波动会对行业成本产生影响。

  研发成本:电力设备行业需要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以推动行业的发展和产品的升级,这部分成本也不可忽视。

  运营和维护成本:电力设备的运营和维护成本包括设备的检修、保养、升级等费用,这些成本会随着设备的运行时间而增加。

  政策和监管推动:发达国家的电力设备行业在政策和法规的推动下经历了重大转型。例如,美国的《清洁空气法修正案》引发了对污染控制技术的广泛应用,如烟气脱硫和选择性催化还原系统,大幅减少了电力部门的污染物排放。这些政策推动了行业向更加环保和低碳的方向发展。

  技术进步和成本下降:技术进步显著降低了可再生能源技术的成本,使得风能和太阳能在发达国家的电力市场中快速增长。例如,在过去十年中,风能和太阳能的成本分别下降了70%和80%,促使这些可再生能源成为新电厂建设的主要选择。

  能源结构转型:发达国家逐渐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转向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煤电的比例显著下降,而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份额大幅上升。这种转变不仅减少了碳排放,还提高了电力生产的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能源效率的提高和需求侧管理措施的实施,发达国家的电力需求增长趋缓。这使得电力设备行业逐步从以新建项目为主的增量市场转向以现有设备的维护、升级和优化为主的存量市场。

  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技术发展一直与电力需求的变化和能源结构的调整密切相关。近年来,特高压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已成为该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特高压工程能够实现远距离、大容量电力输送,对于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提高电网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中国特高压工程建设的加速推进,相关电力设备的需求显著增加,为电力设备制造商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2023年,中国在特高压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包括白鹤滩-浙江、驻马店-武汉、福州-厦门等在内的6项特高压工程,以及川藏铁路施工供电二期等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这些工程的成功实施,显著提升了我国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特高压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随着特高压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质量提升,电力设备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也将得到有力推动。

  与此同时,全球“碳中和”目标的推进正在深刻改变能源结构。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需求,各国纷纷加快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之一,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在2023年持续快速增长,总装机容量接近1050GW,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约36%。新能源装机的快速扩张,使其在电力新增装机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稳固。

  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的快速发展对电力设备行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首先,新能源接入电网的技术复杂性增加,需要更先进的输配电设备来确保电力的稳定供应。其次,随着智能电网建设的推进,电力设备需要具备更高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以实现对分布式电源的有效管理和控制。此外,分布式发电的普及也对电力设备的小型化、模块化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些新兴市场的需求,综合电力设备行业正在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无论是在特高压技术、智能电网设备,还是在新能源配套设备的研发上,行业内的领先企业都在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也为全球电力系统的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千际投行认为,随着特高压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全球新能源发展的加速,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技术发展将迎来更多机遇。未来,行业将继续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推动电力系统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储能行业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特别是在调节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发电问题上。各国政府通过政策和法规推动储能技术的研发和大规模部署,帮助稳定电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这一背景下,储能行业的政策支持成为关键,涵盖了税收优惠、财政补贴、市场准入等多方面。

  美国和欧洲是全球储能市场的主要推动力量。在美国,2022年通过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IRA)为独立储能项目提供了长期的税收减免,并通过联邦投资税收抵免(ITC)支持储能系统的建设。此外,联邦能源监管委员会(FERC)发布多项法令,允许储能设施参与批发电力市场,提高了储能的市场准入。欧洲方面,欧盟成员国积极出台财政支持和税收激励措施,推动储能与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融合。英国政府也在积极推进储能项目,推出多项针对储能的激励政策,以保障电力供应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中国的储能行业政策主要受“双碳”目标驱动。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储能行业发展的政策。首先,在电力市场化改革背景下,储能系统逐渐成为电力调峰、调频和新能源并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发电侧、用电侧储能设施的建设,推动新型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中国还通过峰谷电价机制改革、可再生能源补贴等方式,支持电力企业使用储能设备。此外,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地方性激励措施,如广东、江苏等省市为储能项目提供直接补贴或财政支持,进一步推动储能系统在发电侧和用户侧的应用。

  综合电力设备行业在2021年至2023年期间经历了显著的财务波动,但整体呈现出逐步恢复和增长的态势。以下将从收入和利润表现、盈利能力与资本回报以及财务结构与投资回报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

  从2021年到2023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营业收入经历了波动性变化。2021年,受宏观经济环境波动和市场需求不稳定的影响,行业营业收入有所下降。尤其是在2022年,营业收入出现了显著的下滑,反映出市场需求的波动以及政策调整和宏观经济环境的不利影响。然而,进入2023年,随着市场需求的回升和政策支持的加强,行业营业收入呈现出回升的趋势,显示出行业的复苏和增长潜力。

  净利润方面,2021年行业净利润大幅下滑,主要原因是市场需求疲软和成本上升压缩了盈利空间。尽管2022年净利润有所回升,但增幅有限,未能完全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到了2023年,净利润实现了明显增长,这表明企业通过优化成本结构、提升运营效率以及实施有效的市场策略,逐步恢复了盈利能力。

  在盈利能力方面,2021年至2023年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毛利率和净利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23年,净利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显示出企业在提升经营效率和控制成本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毛利率的提升主要得益于产品结构的优化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增加,而净利率的提升则反映了企业整体盈利能力的增强。

  此外,行业的ROE(净资产收益率)和ROA(资产收益率)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在2023年达到较高水平。这表明企业的资本使用效率和资产回报率逐步提高,反映出行业整体财务健康状况的改善。ROE和ROA的提升不仅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也为企业未来的资本运作和扩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务基础。

金年会2024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图4)

  在财务结构方面,2023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资本开支显著增加,主要体现在股权投资和固定资产支付上。这表明企业在固定资产和技术升级方面的投入加大,旨在提升产能、增强技术水平以及布局新兴市场。这种资本投入不仅有助于提升企业的长期竞争力,也为行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2023年年度股利分红显著增加,表明企业对股东的回报力度加大。这不仅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也反映出企业在实现盈利增长的同时,注重股东价值的提升。增加的股利分红显示出企业财务状况的稳健和盈利能力的增强,有助于吸引更多投资者,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市场地位和投资吸引力。

金年会2024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图5)

  在评估综合电力设备行业企业的市值时,采用多种估值方法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估值方法及其在电力设备行业中的适用性分析:

  市盈率估值法是最常用的估值方法之一,通过分析行业内企业的平均市盈率,结合未来的盈利增长预期,可以对企业的市值进行合理估算。然而,由于电力设备行业的周期性特点,市场需求和企业盈利能力可能会出现波动,因此建议在进行估值时选择适中的市盈率水平,以避免因市场波动导致估值偏差。

  PEG估值法将市盈率与盈利增长率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准确地反映企业的成长性。在综合电力设备行业中,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增长机会,因此PEG估值法特别适用于那些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企业。通过这一方法,可以更好地评估企业的长期投资价值。

  对于资产密集型的综合电力设备行业,市净率估值法是一个重要的参考指标。该方法通过分析企业的净资产和市净率,能够评估企业的相对价值。由于电力设备企业通常需要大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市净率可以反映企业资产基础的稳健性,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一个保守的估值参考。

  DCF估值法基于未来现金流的折现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适用于那些现金流相对稳定的企业。对于综合电力设备行业,可以通过预测未来的运营现金流并进行折现,来估算企业的内在价值。这一方法能够提供较为准确的长期估值,特别是在评估企业的持续经营能力和长期盈利潜力时,DCF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

  EV/EBITDA法通过计算企业价值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EBITDA)的比率,来评估企业的估值水平。这一方法适用于盈利稳定的电力设备企业,因为它可以有效地排除资本结构对估值的影响,提供企业经营效率的纯粹衡量标准。在电力设备行业中,EV/EBITDA法能够为投资者提供一个衡量企业实际经营表现的参考。

  市现率估值法基于企业的现金流表现,是评估现金流稳定企业的有效工具。在电力设备行业中,特别是在行业面临资金流动性挑战时金年会,市现率估值法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企业流动性和偿债能力的判断依据。通过分析市现率,可以得出企业的相对价值,从而帮助投资者在资金紧张的市场环境中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千际投行认为,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估值应结合企业的具体财务状况、市场环境和行业特点,采用多种估值方法进行综合评估,以获取更加准确和全面的价值判断。

  储能行业的首要痛点是高昂的成本。尽管近年来锂电池等储能技术成本有所下降,但初期投资和运营成本仍然较高,限制了大规模的应用。尤其是在长时储能设备和规模化储能设施的建设中,基础设施成本、原材料价格波动以及技术开发费用仍然是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即使随着技术的进步,储能项目的成本有所降低,但高额的资金投入仍然对中小型企业形成巨大压力。

  储能系统的安全性问题是行业的另一个重大痛点。由于储能系统在高强度条件下持续运行,设备的耐用性和稳定性备受关注。例如,锂电池的过热问题可能引发火灾和爆炸等事故。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企业的声誉,还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如何确保储能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特别是在长时间大容量使用场景中的稳定运行,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当前市场对新型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的商业化应用仍不完全成熟,这进一步加大了技术风险。

  储能行业高度依赖政策支持,而政策变化和市场不确定性成为发展的瓶颈。不同地区和国家的储能政策存在显著差异,有些地区的储能补贴逐步减少或面临调整,导致企业难以确定长期的投资回报。此外,市场需求的波动也使得储能项目的经济性具有不确定性。例如,电力市场中峰谷价差的变化直接影响储能项目的盈利能力。如果政策或电价机制发生变化,储能项目的盈利模式可能会受到极大影响。

  因此,储能行业的痛点主要集中在高成本、安全性问题和政策风险上。未来,如何降低成本、提升安全性以及应对市场和政策的变化,将是储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型是储能行业最强大的驱动力之一。随着各国逐步推行碳中和目标,传统化石燃料发电逐渐被清洁能源替代。可再生能源的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风能、太阳能等具有间歇性特点的发电方式。储能技术在调节电力供需、提高电网灵活性等方面的重要性愈发突出,因此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撑技术。储能设施为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并网提供了保障,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电化学储能技术(如锂电池)的快速发展,大幅降低了储能系统的建设和运营成本。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储能技术的经济性逐步增强。例如,磷酸铁锂(LFP)电池的普及显著降低了储能系统的成本,特别是在中国市场,储能系统的成本下降速度尤为显著。这一变化使得储能系统在更多的应用场景中具备了商业可行性,加快了技术的市场渗透。

  政策支持是储能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储能行业的政策。例如,美国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中国的“双碳”目标以及欧洲的可再生能源补贴政策等,都为储能系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保障。市场需求的增长也推动了储能行业的规模化发展,特别是在电网调频、调峰以及新能源发电配套的领域,储能系统需求持续增长,为行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储能行业的发展高度依赖于各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市场条件,因此政策和市场的波动构成了行业的关键风险之一。尤其是政府的补贴、税收优惠等直接影响着项目的经济性。政策支持的缩减或变化可能会使项目的内部收益率大幅降低,导致储能企业面临巨大的市场压力。

  政府对储能项目的政策变化可能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例如,在中国的储能行业,峰谷分时电价是一个关键的盈利模式,如果地方或国家层面对电价政策进行调整,削弱了峰谷电价差,储能项目的盈利能力将受到冲击。此外,地方政府对储能项目的补贴政策存在变化的可能性,如补贴减少、取消等都将直接影响项目的经济回报。这类政策波动会导致企业对项目未来收益的预期不确定性增加。

  储能行业的市场需求波动性也是企业面临的重大风险之一。储能项目的需求依赖于电力市场的波动以及可再生能源的使用规模。如果市场需求减少,或客户的履约能力不足(例如业主方破产或违约),储能设施的利用率将下降,从而影响项目的收益。此外,项目用地的法律问题、产权不清晰等也可能使得储能项目无法顺利投产。

  在全球市场中,各国的市场准入条件和电力市场改革的进度不同,储能项目可能面临较大的市场准入风险。例如,电力现货市场的建设进程、辅助服务市场的开放与储能项目的准入规则紧密相关。若市场化改革推进不及预期,企业的储能项目可能难以快速获得市场准入资格,从而影响整体行业的盈利能力和项目进度。

  政策和市场风险是储能行业的重要挑战,特别是在高依赖政府支持和电力市场的情况下,企业必须密切关注政策变化和市场需求波动。这类风险需要通过有效的政策应对措施和市场预判进行管理,以确保项目的稳定盈利。

  储能行业的技术与安全风险主要体现在电池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新技术的成熟度上。由于储能设备通常处于高强度的持续工作状态,储能技术面临着较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电化学储能系统中的锂电池。锂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特别是在高功率放电时,电池内部的温度迅速升高,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热失控,导致火灾或爆炸。这一风险在全球范围内都频发,尤其是在大规模储能项目中,若管理不当,会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比如,2021年北京的一起储能系统火灾事故就造成了严重后果,暴露了储能系统在运行安全上的不足。

  此外,技术成熟度的差异也加剧了储能行业的安全风险。尽管锂电池技术已经相对成熟,但其他新兴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在商业化应用中仍面临技术障碍。这些技术的能效、成本和安全性仍未达到完全成熟的水平,特别是在极端条件下的稳定性尚未经过长期大规模应用的考验。此外,液流电池由于其独特的化学反应机制,面临着复杂的温度管理问题,这也增加了其在极端环境下运行的安全风险。

  储能行业的安全问题不仅限于电池本身,电能质量的波动也可能对电网或用户的设备造成损害。例如,电池系统的充放电过程中可能引发电压不稳定现象,导致电网频率偏差,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这类风险特别容易发生在使用低质量电池或未经严格测试的储能系统中。如果电池出现频繁故障,不仅影响储能项目的整体效益,还可能给电力系统带来连锁反应。

  储能行业面临的成本与供应链风险主要源于储能系统的高建设和运营成本以及关键原材料的价格波动。电池系统作为储能项目的核心,其成本占比最高,尤其是锂电池。锂、钴、镍等关键原材料的价格容易受到全球供应链中断、市场需求波动以及地缘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储能系统的整体成本难以控制。2023年,随着碳酸锂价格的大幅波动,储能项目的建设成本也随之波动,影响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例如,碳酸锂的价格从高点下降超过70%,但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仍然强劲,这种价格波动带来了储能项目回报率的不确定性。

  此外,储能系统的供应链也面临较大的压力。电池制造、变流器、管理系统等关键组件的全球供应链较为复杂,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容易导致项目延期或成本上升。例如,国际运输成本上涨、原材料供应链的延误等都会推高项目的整体建设成本,影响项目的交付进度。尤其是在疫情和全球供应链紧张的背景下,储能设备的核心组件供应面临不确定性,这进一步增加了储能项目的成本风险。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长,储能项目的建设速度在不断加快,尤其是大规模储能项目。然而,原材料的供应紧张可能导致一些项目的推进速度放缓,甚至因成本过高而被取消。供应链风险还可能影响储能技术的迭代速度,特别是新型储能技术(如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在商业化过程中,供应链问题将显著影响这些技术的市场化进程和竞争力。

  储能行业的市场需求不确定性是其发展的重要风险之一,影响了行业的稳定性和盈利能力。储能行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电力市场的波动性和政策支持的持续性,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则可能导致储能项目的收益预期大幅波动。储能系统的盈利模式通常包括电力市场套利(如峰谷电价差)和辅助服务市场(如调频、调峰服务),但这些市场的需求波动性较大,尤其是在电价波动趋于平稳或市场机制不完善的地区,储能系统的收益将难以维持稳定。

  此外,客户履约风险也是储能行业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许多储能项目与特定的企业或电力公司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若合作方因财务问题无法履行合同或出现违约,储能设施的负荷和利用率会大幅下降,从而导致项目经济效益大幅削弱。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体现在项目投资回报的周期上,尤其是电网侧和用户侧储能项目的经济效益较难预期。如果市场对储能系统的需求波动较大,项目的盈利模式将受到严重影响。

  更广泛的政策与市场变化也可能导致储能项目的需求不稳定。例如,地方政府的政策调整,电价补贴减少,或电力市场化改革推进缓慢,都会直接影响储能系统的需求量。此外,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加剧也可能导致储能行业出现过度竞争和供过于求的情况,这进一步加剧了市场需求的波动性和不确定性。

  储能行业的环境与自然灾害风险在项目选址、建设和运营的各个环节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这类风险不仅会对项目的可行性和经济性产生直接影响,还可能影响储能项目的安全性和长期稳定运营。首先,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上升,特别是在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多发的地区,储能设施由于其地面部署和固定结构,往往更容易受到破坏。例如,2023年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频发台风和洪水,导致多个储能设施受损,凸显了自然灾害对储能系统的严重威胁。

  不仅如此,环境风险还涉及储能项目的选址和环境合规性。储能设施通常需要占用大量土地,且这些土地往往位于地质条件复杂或生态敏感区。在这些地区,储能项目可能会面临更高的环保要求,特别是防止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及确保不对水资源、空气质量等产生负面影响。建设过程中,若施工不符合相关环境法规,项目可能会面临停工、罚款甚至被取消的风险。例如,中国的环境保律严格限制在生态保护区内建设大型能源基础设施,因此在储能项目的选址和审批过程中,环境风险成为一个关键考量。

  此外,极端气候变化也是储能项目必须考虑的长期风险之一。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如高温、寒潮和暴风雪等频发,这些极端气候条件对储能设备的可靠性提出了严峻挑战。储能系统,尤其是锂电池,在极端温度下容易出现过热、容量衰减或直接失效等问题。因此,在面临极端天气风险的地区,储能项目需要投资更多的资源用于系统的冷却、加固和监控,以确保设备的长期稳定性和安全性。

  储能行业的技术更新滞后风险主要体现在技术发展速度与市场需求的错配,以及新技术商业化应用的延迟。随着全球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技术的不断更新变得至关重要。然而,行业内的技术更新速度往往跟不上市场的需求增长和竞争压力。传统的锂电池储能技术在应对大规模长时储能的需求时,存在一定的瓶颈。例如,锂离子电池虽然在短时储能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但其能量密度有限、成本较高,难以满足长时储能对更高能量密度和更低成本的要求。相对于传统锂电池技术,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兴技术虽然在理论上更具潜力,但商业化进展缓慢,存在技术壁垒和成本问题,这使得储能企业面临被技术滞后拖累的风险。

  储能行业内的技术迭代速度非常快,企业如果无法及时跟进和应用最新的储能技术,可能面临被市场淘汰的风险。尤其是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企业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以保持竞争优势。然而,这种持续的研发投入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财务负担,导致一些企业在技术更新方面滞后。与此同时,新型储能技术如钠离子电池和飞轮储能等正在逐步推广,但这些技术仍处于研发和测试阶段,尚未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技术更新滞后风险。

  此外,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也加剧了这一风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储能技术标准存在差异,导致储能系统的兼容性和稳定性存在隐患。例如,中国与欧美国家在储能电池的技术规范上存在较大差异,导致部分储能企业在国际市场中面临技术对接问题。这种标准的不统一使得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难度加大,增加了储能行业技术更新的滞后风险。因此,储能企业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跟随市场需求进行技术更新,还要适应不同市场的技术标准要求,这对企业的技术储备和灵活应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储能行业的融资风险主要源于高额的初期资本投入和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储能项目,尤其是大规模储能系统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用于设备采购、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研发。特别是在新型储能技术领域,如液流电池和压缩空气储能等,其商业化应用的前期投入往往更高,这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融资压力。由于项目的回报周期较长,通常超过5至10年,资本回报的不确定性使得许多投资者对储能项目的风险偏好较低,导致融资渠道相对有限。

  此外,市场的快速变化和政策支持的不确定性也加剧了融资难度。许多储能项目的盈利模式依赖于政府补贴、税收优惠以及电力市场的波动性。然而,当政府政策出现调整,或市场需求不如预期时,储能项目的收益将受到直接影响,进而影响投资者对项目的信心。例如,若电价机制不稳定或峰谷电价差缩小,储能项目的盈利能力将大幅下降,这可能导致融资机构对项目的投资回报持保留态度,进而影响项目的资金到位。

  同时,储能行业的资金获取途径较为局限。传统的银行、债券发行等融资方式对项目的盈利能力有较高要求,而储能项目在初期阶段往往无法展现出足够的现金流和盈利能力,限制了企业通过常规融资渠道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因此,许多储能企业不得不依赖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等高成本的融资方式,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财务压力。

  储能行业的电价波动风险对项目盈利能力的影响极大。储能系统的主要盈利模式之一是利用峰谷电价的价差进行充放电套利。在电价低谷时储能设备充电,在电价高峰时放电,利用价格差异获取利润。然而,随着电力市场逐步走向成熟,电价波动的频率和幅度都可能降低,尤其是在电力市场调控趋于平稳的情况下,这种价差套利的空间也将变得有限。

  例如,多个省份的储能项目已经明显感受到了峰谷电价波动的缩小,导致储能项目的收益下降。在一些地区,如浙江省,2023年峰谷电价差达到1.3258元/度,是全国最高的,提供了较大的套利空间。然而,其他地区的电价差则呈现出趋于缩小的趋势,这使得储能项目在这些地区的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如果电价波动进一步减少,企业将难以通过储能系统实现预期的盈利目标。

  同时,随着电力市场改革的深入,电价政策的调整会进一步影响储能项目的收益。例如,在一些电网现货市场尚未完全成熟的地区,储能系统参与现货交易的机会有限,直接影响其电价套利能力。此外,一些政策法规还可能限制储能项目在某些时段内的电力输出,进一步限制了项目的电价套利空间。

  电价波动风险不仅影响储能系统的盈利能力,还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和项目的长期可持续性。随着储能市场的竞争加剧,企业需要面对电价波动带来的不确定性,寻求更多元的盈利模式,如辅助服务、需求响应等,以减少对电价套利模式的依赖。

  储能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加剧风险随着行业的快速发展和参与者的不断增多变得尤为突出。近年来,储能市场吸引了大量新进入者,从动力电池厂商到光伏、风电企业都纷纷跨界进入储能行业,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格局。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技术创新和产品性能上,还涉及到企业的市场推广能力和资金实力。例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大型企业凭借其雄厚的研发能力和市场布局,已经在储能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这些龙头企业凭借规模效应和技术优势,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压缩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空间。

  然而,竞争加剧不仅仅体现在龙头企业之间,新兴储能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更多的竞争维度。随着储能技术的不断迭代,如钠电池、液流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的兴起,企业需要不断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更新和创新,否则将很难在竞争中保持优势。这使得企业面临着技术研发成本上升的压力,而过度依赖传统技术的企业则面临着被市场淘汰的风险。

  同时,价格竞争也在加剧。一些新进入的企业为了快速抢占市场,往往采取低价策略,这进一步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空间。在储能市场的早期阶段,由于行业尚未完全成熟,市场定价机制尚不稳定,价格战成为企业在短期内获得市场份额的重要手段。然而,随着更多企业涌入,低价竞争将不可持续,企业需要依赖产品性能和技术创新来提升竞争力,否则利润率将会持续下降。

  储能行业面临的并网和电网兼容性风险主要源自储能系统接入电网时可能遇到的技术障碍和运营挑战。储能系统通常需要与现有的电力系统兼容,但由于不同电网基础设施的差异性,储能设施的接入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兼容性问题。首先,储能系统的并网技术需要与电网的调频、调峰等辅助服务紧密协同,但电网的承载能力和反应速度存在区域性差异,部分地区的电网基础设施较为陈旧,难以应对大规模储能系统的并网需求。

  另一个挑战是电能质量问题。储能系统在充放电过程中,电压和频率波动可能对电网的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特别是在负荷波动较大的情况下。若储能系统与电网的调度能力不匹配,可能导致电能质量下降,影响电力供应的稳定性。例如,在电力需求激增的情况下,储能系统无法及时响应或电网调度不当,可能会出现频率失稳或电压波动,影响用户的正常用电需求。这一问题在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较高的地区尤为突出。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网标准存在较大差异,这增加了储能系统的兼容性挑战。各国对储能系统并网的技术要求不尽相同,导致企业在不同市场推广储能技术时面临较高的技术壁垒。例如,中国的电网标准与欧美市场存在显著差异,储能企业在拓展国际市场时,往往需要重新调整和优化其技术方案,以符合当地的并网要求。这不仅增加了项目的复杂性,也推高了成本,降低了项目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储能系统的并网和电网兼容性问题是储能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风险,企业必须在项目规划阶段深入考虑并网技术的可行性,确保储能系统能够与当地电网基础设施兼容,保障系统的稳定运行。

  综合电力设备行业在中国是一个规模庞大且发展迅速的市场。随着能源结构的转型和“双碳”目标的推进,行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SWOT分析,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行业的竞争格局及其发展前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力设备市场之一,具备广阔的市场需求和出口潜力。随着国家在新能源、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等领域的政策支持,电力设备市场的需求持续增长,企业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空间巨大。政策的推动不仅为行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为企业创新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技术创新方面,中国电力设备企业在智能化、数字化和新能源设备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特别是在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领域,中国企业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这种技术优势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赢得了竞争优势,也为行业的长期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尽管中国的电力设备市场庞大,但行业的集中度较高,市场竞争激烈。大型企业占据主导地位,而中小企业则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创新能力有限。这种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可能会限制行业的多样化发展,降低整体创新动力。

  此外,中国在一些高端技术领域仍然依赖进口设备和技术,这限制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影响了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原材料成本的上升也是一个重要的挑战。全球原材料价格的波动和供应链的不稳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新能源市场的快速扩展为电力设备企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新能源发电设备和储能系统的市场前景广阔。这为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拓展业务创造了新的机会。

  中国电力设备企业还有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沿线国家和其他新兴市场,增加出口和国际影响力。这种国际化战略不仅能够分散国内市场的风险,还能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数字化转型为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和优化供应链管理提供了重要机会。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管理的发展,可以帮助企业在提高生产力的同时,降低成本,从而增强市场竞争力。

  政策变动风险是行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和金融监管的加强,企业需要快速适应政策变化,否则可能面临市场风险。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企业的经营难度,也可能影响到行业的稳定发展。

  国际竞争的加剧也是企业需要应对的重要威胁。随着全球电力设备市场竞争的加剧,特别是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可能会对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构成威胁。此外,环境和社会责任压力的增加,也要求企业在环保和社会责任方面投入更多资源,这将进一步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

  千际投行认为,综合电力设备行业在中国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也面临着复杂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需要在发挥技术优势和市场机会的同时,积极应对政策变动和国际竞争的挑战,才能在全球市场中保持竞争力。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能源转型的加速,我国电力设备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电力设备作为电力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涵盖了从发电到输变电,再到配电和电能质量控制等各个环节,在保障电力系统稳定运行和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行业景气度持续上升。

金年会2024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图6)

  国电南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是以能源电力智能化为核心的能源互联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我国能源电力及工业控制领域卓越的IT企业和电力智能化领军企业。公司主要从事电网自动化及工业控制、电力自动化信息通信、继电保护及柔性输电、发电及水利环保等业务的技术和产品研发、设计、制造、销售及与之相关的系统集成和工程总包业务。

  2024年一季度,国电南瑞实现营业收入76.99亿元,同比增长24.25%;归母净利润5.96亿元,同比增长13.69%。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全球领先的工业级绿色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专注于智慧能源、智能制造、数智集成三大业务领域,业务遍及全球。公司产品和服务覆盖多个领域,包括电力设备、新能源、工业自动化、电机制造、金融服务等。在电力设备领域,上海电气的产品和服务主要包括火力发电设备、核电设备、风力发电设备、输配电设备、电力自动化设备等。

  2024年一季度,上海电气实现营业收入205.9亿元,同比下降3.30%;归母净利润0.32亿元,同比下降91.27%。

  东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控股特大型企业,具备了大型水电、火电、核电、气电、风电及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开发、设计、制造、销售、设备供应及电站工程总承包能力,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发电设备供应商和电站工程总承包商之一。

  2024年一季度,东方电气实现营业收入150.5亿元,同比增长2.28%;归母净利润9.06亿元,同比下降11.12%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乃至全球领先的电气设备制造商之一,专注于变压器、电线电缆以及其他电力系统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在输变电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公司已在辽宁、湖南、天津、山东、四川、新疆等地建设了输变电产品研发制造基地,变压器、电抗器产量达到了3.38亿kVA,产量居行业前三。公司形成了变压器、电抗器、换流阀、套管、开关、二次设备、电线电缆等输变电领域集成服务能力,承担了多项国家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首台套主设备的供应任务,是国内少数具备“高压电缆+附件+施工”一体化集成服务能力的企业。

  2024年一季度,特变电工实现营收235.6亿元,同比下降11.08%;归母净利润19.94亿元,同比下降57.89%。

  宁德时代已通过投资参股、技术赋能等方式,在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材料及设备等上游重要环节与优质供应商进行深度合作,在确保重要原材料及设备供应安全、成本可控的同时,与供应商共同推进新技术研发及海外产能布局,共同打造具有持续全球竞争力的锂电产业链。同时,公司进一步开展优质电池矿产资源的布局,包括锂、镍、钴、磷等方面,已拥有一定的资源储备量;通过布局电池回收,构建自循环的供应链闭环。

  公司发布2024年半年报,24H1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668亿元,同比-11.9%,实现归母净利润229亿元,同比+10.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01亿元,同比+14.2%。市占率持续提升,持续推进全球产能建设。

  2024年电力设备市场规模估计为36.2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4010亿美元,预测期内(2024-2029年)的复合年增长率为4.87%。

金年会2024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研究报告(图7)

  在人口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动下,全球电力需求正在上升。因此,发电设备在满足不断增长的需求和确保持续的电力供应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此外,对太阳能、风能、水力和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日益关注,进一步促进了发电设备的主导地位。向更清洁和更可持续的能源过渡需要专门的发电设备,如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和水力发电机。例如,在2022年6月,维斯塔斯赢得了为EnBW的900兆瓦He dreight海上风电项目提供64台V235-15.0兆瓦风力涡轮机的合同。维斯塔斯还与卡德勒就涡轮机的运输和安装达成了协议,计划于2025年第二季度开始。

  世界各国政府也在实施政策、激励措施和可再生能源目标,进一步推动了对发电设备的需求,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领域,这导致了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增加。因此,随着能源需求的增加,对可再生能源的关注,政府的举措,以及发电,发电成为电力设备市场的主导部分。

  通用电气公司,即美国通用电气公司(NYSE:GE),是世界上最大的提供技术和服务业务的跨国公司,总部位于美国波士顿。自从托马斯·生创建了通用电气公司以来,GE在公司多元化发展当中逐步成长为出色的跨国公司,业务遍及世界上100多个国家。GE的产品和服务范围广阔,从飞机发动机、发电设备、水处理和安防技术,到医疗成像、商务和消费者融资、媒体以及高新材料,客户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拥有30多万员工。

  通用电气能源集团总部设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GE能源集团在发电、石油天然气、输配电、分布式电力和能源租赁各行业提供设备、服务和管理解决方案。是世界领先的发电设备和能源输送技术供应商。

  施耐德电气是法国的工业先锋之一。世界500强企业,全球电工企业。19世纪,施耐德电气(Schneider Electric)从事钢铁工业、重型机械工业、轮船建造业;20世纪,从事电力与自动化管理业。在成立的170多年里,施耐德电气遇到过无数次挑战,也做过数次重大战略选择,集团已经成长为行业领导者。

  从发电、输电到用电,施耐德电气可为各个行业提供量身定制的高效解决方案。截至2030年,全球预计将投资13万亿美元,用于升级改造全球的输配电网络。各类设施的能耗及用电量分别占到了全球能耗的1/3和总电量的70%。它们也属于施耐德电气面向全部市场的一部分。如果这些不同的市场可以在设施层面解决能源浪费,那么他们所面临的能源管理和碳排放等头等难题也将得以缓解并顺利解决。而这正是施耐德电气能效管理解决方案所设定的目标:使建筑和运营管理更加高效,并实现高达30%的节能目标。

  ABB是电气与自动化领域的技术领导企业,致力于赋能更可持续与高效发展的未来。ABB将工程经验与软件技术集成为解决方案,优化制造、交通、能源及运营。秉承140余年卓越历史,ABB全球约10.5万名员工全力以赴推动创新,加速产业转型。ABB在中国拥有研发、制造、销售和工程服务等全方位的业务活动,27家本地企业,1.5万名员工遍布于130余个城市,线上和线个城市。

  伊顿公司是一家逾百年历史的美国财富500强,是全球领先的多元化工业产品制造商。公司始创于1911年,1923年在纽交所上市。伊顿致力于成为“全球商业动力之源”,帮助客户更可靠、高效、安全地管理电力、流体及机械动力,应对全球最棘手的能源挑战。入选“全球100大最具创新力公司”、“全球最具商业道德公司”、“全球可持续发展50强”等。

  伊顿公司是一家多元化的动力管理公司,2011年销售额达160亿美元。伊顿公司在许多工业领域都是全球领导者,包括电源品质、输配电及控制系统;工业设备和移动工程机械所需的液压动力元件、系统和服务;商用和军用航空航天所需的燃油、液压和气动系统;以及帮助卡车和汽车提升性能、燃油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动力及传动系统。伊顿公司现有约7万名员工,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西门子公司(Siemens),西门子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847年创建于柏林的西门子——哈尔斯克电报机制造公司。1897年该公司改为股份公司,1966年正式取名为西门子公司。

  西门子是一家大型国际公司,其业务遍及全球190多个国家,在全世界拥有大约600家工厂、研发中心和销售办事处。公司的业务主要集中于3大业务单元:医疗,能源和工业服务。在这三大业务单元之下的有分为信息和通讯、自动化和控制、电力、交通、医疗系统、水处理和照明等。西门子的全球业务运营分别由13个业务集团负责,其中包括西门子财务服务有限公司和西门子房地资产管理集团和西门子通信服务。此外,西门子还拥有三家合资企业 ——博世-西门子家用电器集团和富士通西门子计算机(控股)公司和诺基亚西门子通信集团。

  西门子能源业务遍布全球 90 多个国家与地区,业务覆盖几乎整个能源价值链,从传统能源到可再生能源,从电网技术到储能技术,再到复杂工业过程的电气化。

  未来十年,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发展将围绕新能源、智能电网、储能设备、绿色电力技术、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管理等领域展开。随着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双碳”目标的推进,电力设备行业将经历显著的转型与升级。

  行业领军企业如国家电网、南方电网、特变电工、许继电气和正泰电器等,已经开始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和增强竞争力。多元化战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完全跨行业的扩展,如部分企业进入新能源汽车电池制造领域;二是紧密围绕电力产业链的扩展,如专注于新能源发电设备、智能电网设备金年会、储能系统等。这些战略举措将为企业提供新的增长动力,并推动行业整体向高端化、智能化发展。

  随着国家能源政策的调整和推进,电力设备市场的供给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多元主体参与、多渠道供应的市场格局正在形成,推动行业在可再生能源电力设备的大规模推广和智能电网设备的全面升级上取得进展。同时,地方政策的积极支持也为电力设备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有力保障,助力行业进入良性循环,提升国家能源安全。

  尽管行业前景光明,市场已经从过去几年的高位运行进入理性增长阶段。自2022年以来,部分电力设备企业的资金链紧张、订单减少,反映出市场的挑战加剧。未来,行业投资将更加谨慎,设备制造企业的营收增幅可能放缓,并购交易的数量和总价值也可能减少。

  行业集中度预计将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金融监管加强的背景下,电力设备企业的增速放缓,设备采购金额和数量可能小幅下滑。尽管新建项目和设备更新的增长趋势依然稳定,但增速将趋缓。在此背景下,企业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合作开发和技术共享的模式将逐渐成为主流。

  当前,国内电力设备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技术升级压力、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国际化拓展难度增加。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企业必须采取谨慎的投资策略,收缩战略重点,重视质量提升,并快速转型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此外,保障关键设备的交付和供应链的稳定性也是未来的重要任务。

  千际投行认为,综合电力设备行业的未来充满机遇与挑战。企业需要在技术创新、多元化发展和国际市场拓展方面加大投入,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